今年,微信的内容生态无疑将迎来一个动荡时期。1月15日,马等了三年才支付微信订阅号,开始了灰阶内部测量,一度低迷已久的知识支付突然活跃起来。几天后,一个平行于公共号码和个人微信号的视频号码,在"发现"入口处仅次于朋友圈,也开始被测试。这个消息就像平地上的雷声,在内容行业迅速爆发。支付功能填补了平台规则中内容创作者的最后一块收入,视频号码的引入弥补了微信这一最大内容生态中短内容的不足。这两个变化都是针对“创造创造价值”的产品起源。正如张小龙年初预测的那样,与公众数字相比,我们缺少一个人人都能创造的载体。这句话也揭示了两点:第一,微信的门槛可能会降低;第二,“个人”的概念将得到强调。对于成千上万依靠微信创造价值的“微信制造商”,这显然是一个有利的信号。在2020年的微信生态进化公开课上,张小龙表示,第一版的公众账号不是为媒体准备的,而是定位于取代短信。然而,微信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开放、最受尊重的内容创业平台,这多少有些意外。然而,七、八年后,成熟的微信内容生态也面临挑战。近几年来,公众账户平均开通率下降缓慢,微信朋友圈更新频率也开始下降。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原因。微信提倡克制,张小龙不仅鼓励我们关闭朋友圈,不向他人展示,还大力攻击诱导朋友圈和微商圈。即使是小节目也不能直接转发给朋友圈,只能通过广告投放,但是朋友圈的广告门槛太高,这是众所周知的。当用户发送好友的意愿逐渐降低时,实际上会让微信失去大量流量。至于公共平台开工率较低的问题,这几乎是所有成熟产品发展的必然阶段,而外界之所以频繁唱微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内容形式带来的对流量重新划分的焦虑。微信诞生时,每个人都是用户,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布自己喜欢的内容。当这个公共平台在2012年推出时,一些曾经依靠门户网站在微博上获取信息和讨论话题的用户以尝试的态度涌入这个平台。微信内容生态的繁荣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也使微信成为以文章为核心内容的载体。用户群体也发生了分化,少数人逐渐变得以媒体为导向,随着专业内容的不断输出,他们掌握了舆论话语权。
关注“个人”本身,微信能成为制造商的热点吗?
浏览:31 时间:2025-7-30